总觉得累、时不时胃痛… 医示警8症状 小心慢性发炎
常听到慢性发炎,到底什么是慢性发炎?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在脸书指出,慢性发炎是身体长期受到刺激,使细胞及免疫系统处于持续作战的状态。虽然不会让人立刻生病,但这种隐形的消耗会逐渐侵蚀健康,影响全身各个系统,最终成为各种慢性疾病的根源。
张家铭说明,细胞一直在作战,身体会有什么反应 ? 如果长期身心不舒服但又说不上来,就要想到是不是慢性发炎。例如总觉得累,就算睡很久还是醒来像没睡饱,或时不时觉得胃不舒服、拉肚子,或关节酸痛,皮肤变得粗糙暗沉,开始长痘、湿疹。
张家铭说,很多人以为这些只是压力大、年纪增长,或者单纯「火气大」,但其实,这些身体的变化可能跟慢性发炎有关。慢性发炎就像是一把体内的慢火,一直在燃烧却没有人注意,直到问题变得严重,才会发现已经影响到健康。慢性发炎,不只是个名词,而是一种现代人的「流行病」
张家铭说,慢性发炎不再只是单一器官的问题,在基因医学的视角下,是全身性的影响。这场「看不见的发炎」,不像感冒或受伤那样明显,却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失智症、甚至肥胖、忧郁症密切相关。它就像一股暗潮,长期累积,当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慢性发炎8大警讯
「火气大」:嘴破嘴臭、牙龈肿痛、喉咙发炎反复发作。
「肠胃闹脾气」:压力大就拉肚子,或是经常胃食道逆流、腹胀、消化不良。
「睡饱还是累」:每天睡 7-8 小时,却还是觉得没精神,容易疲惫。
「脑袋卡住」:记忆力变差、思考变慢、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忘东忘西。
「关节卡卡」:早上起床或久坐后站起来时,膝盖、腰部会僵硬或疼痛。
「皮肤变差」:容易长痘、皮肤暗沉、红肿、湿疹、容易过敏。
「压力一大就感冒」:免疫力变差,感觉比以前更容易生病,恢复时间也变长。
「莫名发胖」:没怎么吃东西,但肚子却越来越大,体脂肪增加,代谢变慢。
张家铭说,这些症状听起来都不像大病,但如果经常发生,那就代表身体的慢性发炎已影响健康。至于身体受到那些刺激,造成细胞长期处于作战状态?包括现代人的生活型态,高压环境、外食习惯、空气污染,最主要来自两大方面,环境毒素长期影响以及身体内部的氧化压力与粒线体损伤。
张家铭说,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看起来没什么异状,但里面可能充满 PM2.5、汽机车废气、工业污染、甚至是来自建材与家具的化学物质。这些微小的毒素进入身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让它误以为「敌人」正在攻击,于是启动发炎反应。
再来是食品中的塑化剂、农药、重金属,这些「无形的毒素」早就潜伏在我们的饮食习惯里。超商里的瓶装饮料、外送食物的塑胶盒、微波加热的餐盒、甚至一些美白保健品,都可能让我们吃进这些「隐形的发炎因子」。
身体内部的「发炎机制」其实更关键,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我们细胞内的「粒线体」。粒线体就像是人体的发电机,负责将食物转换成能量。但当它长期被高糖、高油、高压的生活方式逼迫过度运转时,就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像生锈的铁钉,会慢慢损坏细胞,导致氧化压力增加,最后让身体陷入持续发炎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吃不多」,却还是瘦不下来,或者年纪轻轻就有三高、疲劳、代谢变慢,甚至开始出现脑雾、记忆力变差。张家铭说,当粒线体受损,我们的身体就无法有效修复,发炎状态也变得无法关闭。
如何让身体「灭火」,远离慢性发炎?慢性发炎并非无解,是生活方式累积的结果,意味著只要改变生活习惯,就有机会减缓甚至逆转这场隐形的健康危机。张家铭提出以下建议:
饮食:减少精制糖、加工食品、炸物,多吃抗氧化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鱼油、姜黄、绿茶。
运动:每天快走 30 分钟、瑜珈、游泳,都能帮助身体启动「抗发炎机制」。
睡眠:熬夜会影响身体的修复功能,让发炎指数上升。
减少环境毒素:选择玻璃或不锈钢容器来取代塑胶制品,避免高温下使用塑胶餐具,减少使用化学清洁剂。
许多人认为慢性病是年纪增长后才会出现的问题,但其实,慢性发炎并非突发的健康危机,而是长年累积的结果,它可能早在年轻时就已经影响身体,只是我们没有察觉。张家铭说,了解慢性发炎,是预防疾病最重要的一步。我常提到它,因为这不只是医学名词,而是现代人健康管理中不能忽视的关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