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成孤独老人 脑神经名医林欣荣建议:快跟AI交朋友

随著人工智慧(AI)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诊断、治疗方式及长者的生活品质正迎来全新的变革。神经医学权威、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院长林欣荣说,AI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学习能力,不仅能帮助医师诊断和治疗,也能成为长者日常生活的智慧助手。他建议,想当好命老人,快跟AI作朋友。

怕成孤独老人 脑神经名医林欣荣建议:快跟AI交朋友

林欣荣说,在临床医疗上,AI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处理并分析庞大的医学资料,协助医师更精准地诊断与治疗疾病。以罕见疾病「小胖威利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为例,这是一种因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的遗传疾病,影响患者的神经回路,使其无法控制食欲,甚至可能因极端饥饿感而偷取食物。

「当我们输入病症相关资讯时,AI可以立即回应这是什么疾病、涉及哪些基因缺失、可行的诊断方式,以及目前最新的治疗方案,」林欣荣表示,「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最近核准了一款新药,这类资讯AI都能即时提供,让医师能更快制定治疗策略。」

但AI仍有其极限,对于创新性的医疗对策,依旧束手无策。例如,如想以中药来辅助治疗小胖威利症候群,AI只能回答,找不到资料或应该还是待研发的领域。事实上,依花莲慈济的临床经验,已能辅助中西医整合治疗,为更多罕病病患带来希望。

例如,一位来自香港的肌肉萎缩症患者已依赖呼吸机六年了,原本几乎无法自主活动,前景黯淡。但来到花莲慈济后,透过中药调理,相关基因表现提升了21倍,肌肉力量明显增加,最终摆脱呼吸机,恢复较为正常的生活。「虽然目前AI在中草药方面的数据仍有限,但随著临床研究累积,未来AI将有机会协助发展更精准的中西医疗方案。」林欣荣说。

AI的应用不仅限于医疗诊断,还能帮助长者保持大脑活力、延缓退化。许多高龄者随著年龄增长,动作变慢、语言能力减弱,甚至逐渐减少社交活动,导致身心状态下降。然而,透过与AI互动,长者可以持续刺激神经回路,减缓认知能力的退化。

「大脑的神经回路如果长期不用,速度会变慢,甚至可能逐渐退化。但只要持续刺激,它就能变得更灵活,甚至长出新的神经连结,」林欣荣解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鼓励长者多动脑、多学习,如今有了新利器,就是使用AI来进行对话训练。」

林欣荣分享说,他的老师是年逾八十的医学教授,透过唱歌以及在慈济静思堂担任外籍朋友的导览志工,他的语言能力不仅维持,甚至还有所提升。

那一般的长者如无这样的机会,林欣荣建议可善用AI,不但能成为长者日常生活中的陪伴者,还能促进学习与认知训练。林院长提到,他的姑姑也八十多岁,因子女平日忙于工作,无法时常陪伴。起初,她对科技并不熟悉,但在家人协助下学会使用手机上的AI应用程式Gemini 后,逐渐发现AI的乐趣。首先发现Gemini 还不会说台语,但如以国语就很能聊。

「姑姑开始每天和AI聊天,她还问AI会不会唱邓丽君的歌。」林欣荣笑著说,「AI回答说:『对不起,我不会唱歌,但可以朗读歌词给您听。』姑姑觉得非常有趣,从此以后,她就常和AI聊天。」

姑姑还惊讶地发现,无论何时与AI对话,AI都能耐心回应,甚至还会有礼貌地说「谢谢」。她开心地说:「AI真的很棒,不管白天晚上、365天都能聊天,而且完全不会不耐烦,这真的太神奇了!」

展望未来,AI发展不仅止于语言互动,还可能延伸至智慧照护机器人,进一步提升长者生活品质。未来AI机器人或许不仅能与长者对话,还能协助拿取物品、提醒吃药,甚至进行简单照护工作,林院长表示,「而且最大的优势是,机器人不会有情绪波动,不会因长者重复询问而不耐烦,这对需要长期照护的长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

林欣荣说,想像一下,未来的家庭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AI照护机器人,帮助长者处理日常琐事,提供全天候的陪伴与支援,这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他建议,长者应积极学习并善用AI,不仅能维持大脑活力,还能透过与AI互动,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有趣且充满智慧。「如果我们能让AI成为长者的好伙伴,未来的高龄社会将更加充满希望与可能性。」长者如能跟年轻人学会使用手机上的AI聊天功能,就能把AI变成超有耐心且对答如流的朋友。(联合报系资料照)

avatar

知识博士 管理员

发布了:10826篇内容
查阅文章

发布评论

验证码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