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3C成瘾手机滑不停 增睡眠障碍风险、干扰生长激素
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过度依赖,除了伤眼、伤颈椎,更伤大脑。台湾董氏基金会呼吁,家长应注意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尤其是小小年纪就开始使用手机,会出现焦虑不安、恐慌等手机成瘾的症状,包括该睡觉的时间仍频繁使用手机,干扰生长激素分泌。
据2024年8月发表于期刊「青少年」(Adolescents)中的研究指出,夜间使用手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睡眠时间,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曾遭受网路霸凌的孩子。南澳大学研究中心针对5万3734名7至19岁的学生为对象,了解他们「应该在睡觉的时间」使用手机的习惯。
研究显示,约34%的小学生及超过60%的青少年,在晚上该睡觉的时间仍沉迷于手机;夜间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每晚睡眠少于8小时的情况,在青春期早期达到尖峰,且年轻女孩更为明显。以国高中女生的作息为例,每天7点多起床准备上课,放学回家后休息加读书,若要睡满8个小时,应10点睡觉,但许多孩子过12点还未就寝,根本睡不饱。
研究也发现,遭受网路霸凌的参与者,近75%承认整晚都会查看手机,滑手机快变成一种强迫症,就连睡觉也手机不离身。而未遭受网路霸凌的参与者,只有不到一半表示晚上有使用手机,就是想滑一下看看朋友圈的讯息。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使用手机透过社群互动、纪录生活已经是常态,年轻人更是喜爱在社群媒体表达意见、与人互动。她指出,当看到有些回应和想像的不同时,自然会担心、想回复,许多时间几乎都陷在手机里,让大脑难关机,所以容易干扰睡眠。
叶雅馨建议,可透过三点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1.使用共识:说明使用时间限制以及不睡觉玩手机的缺点,朋友一起线上聊天、玩游戏,可能不好意思提早休息,打扰彼此休息时间。可教孩子练习拒绝,或告知对方要先下线。
2.给予奖励:以孩子喜欢的事物作为奖励,当孩子在约定的时间休息就能够累积奖励点数,时间拉长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3.从小目标开始:用手机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种纾压,避免让孩子产生剥夺感与抗拒感,可利用渐进式的目标设定,帮助他们克服觉得很难的心理障碍。
叶雅馨提醒,当孩子表现与过往明显不同,经常盯著手机且出现不语、愁苦、焦躁不安、失眠、担心手机被拿走等迹象,孩子可能正遭受网路霸凌,父母应主动给予支持协助,包含保留证据、封锁霸凌者、寻求法律协助等,保护孩子避免遭受伤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