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全身红肿痒、起水泡」 长庚找到解方+机转

一位54岁三阴性乳癌患者,治疗需要综合使用化疗、手术及放疗等多种方式,出现皮肤过敏反应。一开始只有零星红点,后来整个背部产生严重发炎且有水泡,经高剂量类固醇治疗仍持续发红,在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生物制剂治疗,终于控制病情。

免疫治疗「全身红肿痒、起水泡」 长庚找到解方+机转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皮肤免疫科主任钟文宏带领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RNA定序结合T细胞受体研究分析等多体学,找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发皮肤严重免疫不良反应的原因。他指出,免疫治疗副作用与巨噬细胞释放的趋化因子CXCL10过度表达和免疫毒杀T细胞(CD8+T细胞)显著增多有关。

钟文宏表示,癌症免疫治疗引发的副作用中,皮肤副作用占比约3至5成,不仅最为大宗,刺痛、红肿、疼痛、起水泡等不适,易让患者对癌症治疗失去信心,医师用药也会有诸多考量。而长庚找到抑制副作用方法,其研究结果于2024年12月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

林口长庚医院皮肤科药物过敏中心主任陈俊宾指出,趋化因子CXCL10的功能是吸引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到发炎或受损的皮肤及组织部位。其过度表达时,则会造成毒杀T细胞集中到发炎处,因而引起皮肤的破损,产生水泡等相关的免疫相关过敏反应。

「免疫疗法是利用抗体药物,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但是太过度活化也不好。」陈俊宾说,研究团队进一步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生物制剂,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严重药物过敏反应,结果发现患者的皮肤复原速度显著快于使用传统类固醇治疗患者,且无再复发现象。

陈俊宾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除了皮肤变得干燥、发痒、发红、变深色或脱皮,其严重不良过敏反应包含表皮坏死和毒性表皮溶解症,当出现 大范围的皮肤破皮和黏膜溃疡,可能引起多重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40%。

长庚团队进行的这项研究,确认了TNF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在这不良反应中的重要性,精准生物制剂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发相关皮肤不良反应。陈俊宾强调,癌症治疗所并发的皮肤不良反应,最常使用类固醇,这个研究发现可保留抗肿瘤免疫力,且皮肤复原速度较快,成为治疗利器。

根据统计,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出现严重皮肤破损的过敏反应,每百万人约1至7人发病,发生率虽不高,但林口长庚医院每年仍约有10至20例个案。陈俊宾提醒,当皮肤小红疹逐渐进展为大水泡,发烧且伴随眼睛、嘴巴黏膜有溃烂现象时,一定要警觉是否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副作用。

avatar

知识菜鸟 管理员

发布了:18588篇内容
查阅文章

发布评论

验证码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