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昏无力?节气「谷雨」湿气重 中医授护脾胃、消水肿最佳食物
20日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天气转为温暖偏热,雨水明显增多。台湾康华中医诊所院长张家蓓表示,温度上升以及雨水的增加,不只空气中的湿度上升,人体的湿邪及热邪若未及时排出,会出现头昏沉重、四肢无力等症状,觉得全身提不起劲,这可能是「身体湿气重」。
张家蓓指出,廿四节气来到谷雨,中医的「春养肝」观点也渐渐要转到保养「脾经」,这段时间正是调脾健胃、疏肝去湿的好时机。她强调,「袪湿健脾」显得相当重要,可透过食物、作息调养,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尤其,湿邪和热邪停滞在体内,不仅影响脾胃运作,还会引发皮肤搔痒问题。
近日天气潮湿闷热,她说,诊间来咨询皮肤病的人变多了,患者大多是搔痒、红疹、结痂、脱屑、水泡,连呼吸道过敏也蠢蠢欲动。「主因是湿气,当体内湿气排不出去,会妨碍脾胃功能,造成身体慢性发炎。」张家蓓提醒,当湿气淤积体内,容易觉得疲累,各种毛病也跟著来,包括疾病反复发作难愈。
节气谷雨该怎么吃呢?张家蓓说,此时宜养脾,而养脾的关键就是正确饮食,包括口味清淡、避开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及含糖的冰饮。建议多吃排湿气的薏米、赤小豆、糙米、地瓜等,这些食材含有丰富的纤维,能重整肠道、帮助排毒,亦有助于降低血糖。
张家蓓强调,天气渐渐变热,今年气温有较往年高的趋势,虽然还未到端午节,但温度已经直逼30度,已经有病人求诊刮痧。她呼吁,多补充镁稳定情绪与体力;矿物质镁可调节肌肉和神经,让体温不会一下子升那么快。多吃天然、新鲜未加工的食物,例如玉米、全谷类、椰子水、深绿色蔬菜等,为度过盛夏打下基础。
另外,要减少熬夜以提升肝的修复能力,张家蓓表示,「子午觉」可增进睡眠品质。子时大睡、午时小憩,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筋络气血循环流通,有助于调节体内湿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