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血压高 30多岁出血型中风
近年由于饮食习惯愈来愈高油高糖,三高、肥胖等慢性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连带导致脑血管疾病患者也逐渐年轻化。
一名30多岁体型微胖的男子,先前接受健检发现有高血压,未料,半年后某日他的半侧肢体突然无力,就医后,检查诊断为典型「出血型脑中风」。「没想到高血压这么严重!」男子说,虽然有定期回诊监控血压,但药物并没有如期服用,也没有彻底改变生活习惯,如今被诊断脑中风,他向医师保证,会好好改变生活。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陈荣钰表示,中风主要分为出血型、缺血型,最常见缺血型中风,占所有中风类型七到八成。缺血型中风患者以「高龄者」为大宗,随年龄愈大,血管狭窄发生机率愈高,会增加心脏血栓机率;近年30、40岁的年轻出血型中风患者也愈来愈多,甚至有20几岁的患者。
陈荣钰说,出血型中风的年轻患者,不是患有高血压不自知,就是没有妥适控制高血压,因此引起出血型中风。尤其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子,让高血压年轻化的比率愈来愈显著。
久坐、熬夜都是风险因子
容易引发脑中风的风险因子,还有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心房颤动、过度饮酒或吸烟、运动不足、久坐不动、长期熬夜、生活压力,或是服用容易导致血液凝结的药物,如避孕药、类固醇等,恐增加血栓风险,导致缺血型中风。
有中风症状应立即就医
无论是缺血型或是出血型中风,都会出现相同的急性症状,包括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脸部不对称或口角歪斜、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行走不稳或失去平衡、突发性剧烈头痛等。陈荣钰强调,一旦症状发生,千万不要「再观察看看」。
陈荣钰说,很多中风患者在确诊前,曾多次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即出现中风典型症状,却在24小时内自行改善,当小中风发生后,后续会有极高的机率发生严重中风,因此,只要出现中风症状应立即就医。
资料来源/记者整理
等待就医的过程,陈荣钰建议,别轻易对患者采取措施,像别让患者进食或喝水,避免呛伤;若为二度中风患者,发作时勿随意喂食原本使用的药物,假设患者第一次被诊断为缺血型中风,长期服用「抗凝血剂」阿斯匹灵,但第二次若是出血型中风,服用阿斯匹灵会让出血更严重,应遵照救护人员指示,协助患者就医。
预防脑中风,最好从日常生活做起,平时饮食均衡、少盐、少油、少糖,多蔬果与好油脂,每周维持至少15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每天睡足7到9小时,控管自身压力、不烟不酒,不仅能远离慢性疾病,也能大幅降低中风机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