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国安法庭不只把台湾戒严化 更将香港化
赖总统宣布「赖17条」,并恢复「平时军事审判制度」,设立「国安法庭」的问题也随即引发关注。设立国安法庭,美其名是「因应国安特殊需要」及提高对国安案件审理的「专业度」,实则是要透过政治左右国安案件的审判。这与民进党过去抨击的「戒严体制」已无二致。
蔡英文任内制定了「国安六法」,大幅提高国安案件的范畴。政治立场鲜明的检察总长邢泰钊曾称,检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侦办国安案件,但因为量刑过轻,因此吓阻能力有限。此一论点,也成为「军审复辟」及设立「国安法庭」的论据。
赖总统宣布恢复军审后,他钦定的民进党国防召委沈伯洋随即加码,建议成立「国安法庭」,因而备受瞩目。事实上,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今年初即曾因某案件判决结果不合其意,批评法官「胶柱鼓瑟」,说其拘泥不知变通,主张设立「国安法庭」。沈伯洋近日更称,若只恢复军审,纯军事法庭「不能处理共犯问题」;设立国安法庭速度较快,也更专业。
这些说法,都在为不合理的主张寻找借口。过去每逢涉及政治的司法案件,在野党批评「司法不公」、「政治迫害」,民进党便高举「司法独立」回敬。但民进党不认同国安案件的判决时,官员民代却又批评司法不专业、拘泥,不满判决太轻。这难道不是在利用政治压迫司法?
民进党认为「国安法庭」能遂其意志,主要是国安法庭是「选定特定法官」,经专业训练后,负责所有国安相关案件的审理,范围扩及全民。曾主张完全「废军审」的学者林钰雄,则主张「国安法庭」应纳入「军法官参审」。依此规划,国安法庭不但有「指定」的一般法官,还有直属于国防部管辖的军法官。
这套体制一旦上路,为求「提高定罪率」和「加重刑责」,赖政府必然想方设法,选定政治立场与自己一致、且能忠实执行任务的法官担任国安法庭成员。而所谓国安案件原本就具有高度政治性,被调查起诉者甚至就是在野党政治人物,当「国安案件」与「政治案件」互为表里,国安法庭势必成为民进党迫害异己、操作抗中保台、巩固政权的最大利器。
民进党近年力推「转型正义」,主要是质疑在戒严体制下以国安、反共为名造成的司法不公。当时的军审制度扩及一般民众,相关判决,也是近年促转会「平复司法不法」的标的。而设立国安法庭,事实上就是「不称为军审的军事审判」、「没有宣布戒严的戒严体制」。民进党正在做的事,就是「批评威权、理解威权、成为威权」的第三部曲。
国安法庭不止将台湾「戒严化」。2020年,中国大陆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明定国安案件的承审法官由香港行政长官指定。此一设计,当然是要确保审判过程、结果都与「上意」一致。赖政府的国安法庭构想,正走在同一条路上。国安法庭不仅把台湾「戒严化」,更是「香港化」。
目前,陆委会已表态支持设立国安法庭,沈伯洋亦称,此构想「半年前就和国防部长顾立雄讨论过」。亦即,国防部、陆委会都支持国安法庭,沈伯洋更是赖清德的「国安国师」;加上亲绿学者、检察官助攻,一旦民进党重新掌握立院过半席次,势必会强势修改法令,付诸实现。
民进党如再度完全执政,各种巩固权力的「反民主」作为,势必更肆无忌惮。除了国安法庭,其他假借国安之名迫害异己的行动必然愈演愈烈,民众对此不会感到背脊发凉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