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城」 呈现纽约小人物风情
「梦想之城」(City of Dreams) 双人联展日前晚间在布碌仑(布鲁克林)日落公园Thomas VanDyke Gallery揭幕,展览由台裔雕塑家郭家瑄(John Kuo)与画家拉珂(Valeri Larko)携手,结合平面绘画与立体雕塑,将平凡风景中不凡的人性化作墨与泥,塑造不同视角下共享的纽约一隅。
郭家瑄与拉珂今年初透过艺廊主理人介绍认识,在寒冬的车里,两人对美感与社会脉动等想法一拍即合。拉珂笑道,虽然两人创作形式与过程不同,但她在郭家瑄的作品中仍看见与自己相似的理念,他们都聚焦纽约小人物的风情,并在作品中保有与文化密不可分的讯息。
「我们都喜欢那些不太起眼的场景」,拉珂说道,「但这些平凡又有趣的景色激发我们的好奇心,甚至带有一股微妙的激情。」
郭家瑄则认为,这次的联展对他而言不只是媒材的碰撞,而是透过拉珂的描绘,补足人物雕塑中难以呈现的环境,加上拉珂的作品角度与自己相似,才得以共同打造更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即便两人的创作方式与材料不同,但对于人物、市景与时代的敏锐观察力,依然交织出一场平面与立体艺术共舞的完美演出。
拉珂的创作过程注重「真实」与「体验」,城市中各个不被注意的角落都是她心之所向,当锁定一处吸引她的场域后,她便会花上数月的时间每日反复在现场绘画与琢磨细节,从光影变化、三角锥位置的摆放,甚至遗留在废墟的针头,在她眼中都成叙事的一部分。「如果不长时间驻足现场,就无法见证这些细节」,现场绘画的过程也让她看见当地居民的生活轨迹,即使画中没有人物存在,却处处充满人留下的痕迹。
郭家瑄的创作过程则有所不同,由于雕塑的机动性较低,他以「留心」与「记录」作为铺垫。地铁上睡著的乘客,以及骑著电动车送餐的外送人员皆是灵感,透过速写记录,叠加上想像,最终揉合出一座座游走在虚实之间的景象,「我觉得城市就像是一个鱼缸,而我是里面的鱼,我才能从内部观察这个鱼缸。」
过去郭家瑄的作品多聚焦在纽约市的游民,这次的全新系列则是将重点更放在「家」的元素。他表示,时常被家家户户透露的微光吸引,总在想像那些房屋或大楼窗户内都住著什么样的人、有著什么样的故事,在这次的雕塑中,他刻意加入「透出昏黄灯光」的窗,加强每个小人物对于「家」一词的演绎。
展览名称「梦想之城」,恰恰蕴含郭家瑄与拉珂身为移民,对纽约的共同念想,在他们眼中,这座流动不息的城市,每个人都是梦想之城的一部分,郭家瑄的雕塑赋予城市中不起眼的人物重量,拉珂的画笔则为遗留在角落的风景添上光影。他们的创作如同纽约本身,在细节中诉说著人的故事,当观者步入展览空间,或许能在雕塑的轮廓与画布的笔触中看见自己的映射。郭家瑄的雕塑作品以路边餐车为灵感基础,加入透著昏黄微光的窗,赋予人们对家一词的不同定义。(记者马璇╱摄影)拉珂的作品「Signs of the Times」反映著时代焦虑与讯息的广告看板,从助长男性尺寸的商品广告,到抗议罗素韦德案的标语,凸显大城市中人们最关注的议题。(记者马璇╱摄影)「梦想之城」双人联展日前晚间在日落公园画廊揭幕。(记者马璇╱摄影)「梦想之城」双人联展日前晚间在日落公园画廊揭幕,台裔雕塑家郭家瑄(左)与画家拉珂(右)携手打造一场平面与立体共构的纽约风景。(记者马璇╱摄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