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防卫韧性的背后 民需忍无血可用

「军血民用」是台湾医疗用血实况,官兵承担远超人口比率的捐血量。如今国防部打算自设血液分配机制,技术面必然遭遇问题,但并非无法解决。真正的教训是,政府标榜的「防卫韧性」,必定带有痛苦与不便,绝不仅是慷慨激昂的高调。

冷眼集/防卫韧性的背后 民需忍无血可用

血液制剂难以久储,平时官兵所捐血液,仍会转至民间医院。至于敏感的回馈金问题,由于军方血液机制的开销必来自国防预算,无须向医院收钱。因此可以研拟办法,军方提供血液给民间医院,回馈金仍可部分挹注血液基金会,以免其运作受影响。

尽管如此,一条鞭变成双头马车,效率难免打折扣,造成资源浪费。对社会大众而言,更曝露一个残酷现实:平时社会的用血需求,就得靠官兵挽起衣袖才能够打平;一旦战争爆发,军方却必须截断对民间的供应。此时民间需血的伤患也将大增,但到了医院,却可能无血可救命。

进一步说,台湾社会过去三、四十年的民主化与自由化,相当程度与「去军事化」同步。民众急于摆脱过去党国体制,也一并抛弃当年为备战考量。例如中山高特意设计战备跑道,也代表必须强征更多民间土地,以及严重影响周边社区发展的禁限建;后来兴建的二高、北宜高,再也没有类似设计,甚至中山高的中坜战备道,也在「便民」理由下裁撤。一旦开战空军战机很难藏身,却已难觅开设临时机场的地段。

又如大量倚赖天然气发电,固然满足拒绝核能风险与燃煤空污的坚持,代价却是国家半数能源,押宝在一艘艘跨洋而来的天然气轮船,如此还要提「韧性」,天下恐无更大笑话。

近年「国家安全」被高唱入云,许多人动辄对异己者抛出罔顾国家安全的帽子;号称体验战争的「民防」课程,更俨然成为新兴产业。然而因应战争所需的措施,与效率、经济性、甚至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往往是互斥关系。所有「韧性」的来源,都必须是血、泪、汗的付出,不能操之在己,更无法随时「登出」。如果感觉不到这些痛苦,代表营队只是摆样子。昌言和平与疾呼备战,都不能无限上纲。

avatar

知识菜鸟 管理员

发布了:11505篇内容
查阅文章

发布评论

验证码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