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11区前区长涉贪上诉 最高院发回重审
芝加哥第11区前区长唐信(Patrick Daley Thompson)贪腐上诉案,上周由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其被定罪的法律仅适用于「虚假陈述」而非「误导性陈述」。首席大法官罗伯茨(John Roberts)的判决书虽未推翻原判,但撤销了第七巡回上诉法院维持原判的裁决,要求该案发回重新审理。
第11区辖区主要包括华人聚居的华埠、桥港区,因此唐信被控贪腐案引起华社高度关注。唐信来自芝加哥著名戴利政治家族,他是连任芝加哥市长多年的戴利(Richard M. Daley)的外甥,而戴利的父亲老戴利(Richard J. Daley)也曾担任过芝加哥市长,此外,他的另一位舅舅约翰.戴利则是库克郡委员会委员。
52岁的唐信是因涉入大规模业务造假而遭联邦关闭的桥港区「华盛顿联邦储蓄银行」(Washington Federal Bank for Savings)诈贷案而遭起诉,法案文件显示,唐信在该案中,谎称自己在五年期间,曾支付总额约17万元的贷款利息,但事实上,不论本金或利息,他完全没有还过贷款,而在申报当年税表时,唐信却填写支付了还款而申请扣抵。
陪审团在2022年2月最终认定其中虚假陈述、报税造假罪成。联邦法官判处唐信四个月监禁,现已服刑完毕。
大法官罗伯茨在判决书中,明确画分法律界限称,「日常对话中,人们用多种词汇描述不实言论:虚假、误导、不诚实、欺骗性、字面真实等。但法律条文仅采用『虚假』一词,单纯『误导』不足以构成犯罪,而必须达到『虚假』标准。」
大法官凯杰克逊(Ketanji Brown Jackson)在补充意见中指出,虽然最高法院否定上诉法院法律见解,但原审陪审团已就「陈述是否虚假」作出有效裁决。
唐信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他2011-2014年间,从华盛顿联邦储蓄银行获得的21.9万资金,检方指控其2013-2017年间虚报支付该银行抵押贷款利息抵税。而2018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追讨本金加利息26.9万元时,唐信称自己「只欠11万元」,而被陪审团认定为虚假陈述。
唐信辩护律师表示,「最高法院采纳了我们关于『虚假』与『误导』的关键区分,这将对司法部未来起诉策略形成制约。」本案延续最高法院近年限制联邦检方权力的趋势,明确要求检方必须证明被告陈述「客观虚假」而非仅具「误导性」。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将依此标准重新审视证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