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山座谈旧作「偷渡」 叹同船不同命
前世界日报记者于金山25日主讲曼哈顿华埠且林市果图书馆「作者访谈」活动,分享他19年前撰写「生锈的花旗梦 —— 萍姐与偷渡浪潮」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之后持续跟踪华人移民社群、重新检视偷渡潮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结构所产生的长远影响,感叹「同一艘船,不同命运。」
「生锈的花旗梦 —— 萍姐与偷渡浪潮」以郑翠萍为主要人物,外号「萍姐」的她被冠以「偷渡皇后」之称,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在2005年5月开庭审理她所涉的人口犯罪,被视为华人偷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书则在同年开始筹划,并于郑翠萍在2006年3月被判刑数月后脱稿。
于金山说,「萍姐」案之所以举足轻重,首先在于联邦府试图借此立下审讯与处罚偷渡「蛇头」的标竿,其次则因郑翠萍本人在多年来的偷渡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并推动了大规模华人偷渡潮。在160页内容中,于金山和共同作者通过一手资料和亲身采访,从不同角度回顾了「金色冒险号」事件。
为民主党65D区领袖的于金山表示,「『金山梦』、『美国梦』或『花旗梦』,不论哪一个名字,都象征著过去百多年来华人移居美国的共同梦。」他将当年的移民浪潮称为「一篇篇血泪交织的华人移民故事」,因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催生了帮派暴力和为争夺「人蛇」而起的刀枪相向。
他回忆说,在金色冒险号搁浅当日,自己接到通知后便赶往移民拘留所,发现许多年龄在20岁上下的青年身披毛毯,且移民局官员也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情势不知所措。当时,于金山不仅临时做起翻译,也第一时间接触到死里逃生的偷渡客,听闻许多故事。
「同一艘船,不同命运,」于金山说,当时有儿童被保护局接纳、长大后成就非凡,也有人被驱逐甚至死亡,或是艰难为生存奋斗。他还说,当年的「偷渡最高峰」,也助长了华人帮派的势力扩张,许多新移民深受其害,陷入无法自拔的命运圈套。
尽管如此,萍姐在民间深受尊重,坊间留有「一个靠邓小平,一个靠郑翠萍」的说法。籍贯为福建省亭江镇盛美村的她被捕后,许多乡亲草拟「声援萍姐公开信」,并把信件和支持者的签名带回纽约。在郑翠萍于2014年4月24日去世后,各闽籍社团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