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关键篇/华人如何理财?掌握3重点享财富自由
「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赚多少钱,而是留住多少钱。税务规画就是用法律允许的方式,对IRS说一句:『这是我的钱,请别拿走它。』」—这句话,道出谷林丽对财务自由的深刻诠释。
谷林丽(Lily Ku),现任纽约人寿唐人街分公司总经理,曾担任亚太区国际副总裁,负责中国与台湾市场,拥有28年保险与理财实务经验。她不仅是法拉盛分行的创办人,更持有多张专业财务规画与保险证照,深耕华人社区多年,致力于推动正确的理财教育。
在访谈中,她以专业角度与实务经验,分享了三个主题:在时势变化中的理财观念更新、华人社群常见盲点与修正建议、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务重点,期望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财务思维与行动指南。
1.随时势变化更新观念
「现在的理财观念,必须随时势调整。」谷林丽强调,在通膨飙升、利率波动与市场不确定性升高的当下,家庭财务策略不能再只靠储蓄或单一型投资,而是要建立三大核心观念,跑赢通膨、分散风险、保有流动性。
首先,跑赢通膨。通膨是一种无形的侵蚀力。「如果今天通膨是5%,你年报酬率只有4%,你其实是在亏钱。」她建议,资产配置应著重实质回报,选择能对抗通膨的工具,如ETF 和通膨保值国债(TIPS)。这些工具可同时提供收益与税务效率,是近年许多高净值家庭纳入核心组合的关键选项。
第二是分散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她指出,许多华人习惯集中持有单一资产,尤其是房产或现金,但忽略了市场变动下的风险集中效应。她建议,可依风险属性配置股票与债券。若有一定承担能力,可小比率持有成长型资产如科技股。但她提醒,「要思考最坏情况,万一发生市场回调,你还有没有备用资金、能不能继续过生活?」
第三是资金的流动性。她指出,「很多华裔家庭把资金全部锁死在房地产或长期投资里,一旦需要用钱,根本动不了。」因此她强调每户应预留10%至20%的紧急备用金,放在流动性高的帐户中,不但能应急,也能把握市场进场机会。这笔基金也能提供心理安全感,让投资决策不至于受限于短期压力。
在这三大原则之外,谷林丽进一步提出一项常被忽略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风险承受力」,其中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心理承受力(risk tolerance ability),一个是实际承受能力(risk tolerance capability)。她举例,「有人敢买波动大的股票,但实际收入只能刚好付房贷;也有人经济宽裕,但看到亏损就彻夜难眠。」她建议每个人都应诚实面对自身状况,调整配置策略。
针对新进职职场收入尚未丰沃的年轻族群与风险承受力偏低的家庭,她建议从稳健入门,例如投资ETF或分级基金,或选择具保本机制的保险型理财工具。「理财不是靠胆子,而是靠规画。」她说,「先照顾好生活基本盘,再来谈资产成长。」这也包括设定适当的投资目标与时间轴,避免「短视近利」带来的投资错误。
至于热门的加密货币,谷林丽说,「我从未碰过,也不建议多数家庭配置在这上面。波动大、缺乏监管、不具税务效率,不应是核心投资品项。」她指出,年轻人常被短期获利吸引,但忽略了风险控管与资金使用效率,「不是不能碰,而是不能当作主力。」
谷林丽总结道,理财的目标,不是短期致富,而是让家庭在任何市场条件下都能「稳健而自由地生活」。
纽约人寿唐人街分公司总经理谷林丽提醒:「理财不是选择产品,而是设计人生。愈早规画,您对未来的选择权就愈大。」(谷林丽提供)
2.华人社群有常见盲点
「太多人误会了,保险不是花钱消费,而是替未来买选择权。」谷林丽说,这句话是她在与客户对谈时最常提及的观念之一,也是她认为华人社群最常忽略的财务盲点。
她观察,多数华人仍习惯将资产集中于房地产与现金,长年采取储蓄至上的理财模式,却忽略了多元工具、税务效率与风险管理等重要环节。这种「重储蓄、轻规画」的模式,虽然短期看起来保守稳健,实则在当前通膨高涨与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风险更为放大。
她指出,许多小企业主与自雇者为了节税,选择大量以现金收入为主,导致无法使用像401(k)、IRA、年金和人寿保险等合法的延税工具,等于主动放弃了政府给予的福利空间。
谷林丽提醒,退休帐户的「雇主配对制度」也是被华人忽略的一环。许多客户甚至不清楚自己公司是否有提供401(k) match,或不愿意扣薪投入,白白错失每年几千元的「免费资产」。她强调,像401(k)、403(b)、IRA、Roth IRA,年金和人寿保险这些工具,都是政府税法明文规定的合法节税手段,应根据家庭收入与公司福利积极使用。
在人寿保险方面,她指出华人社群存在两大偏误,其一,认为保险「不划算」、「交了钱什么都没有」;其二,过度偏好储蓄型保单,却忽略了应「先保障、后储蓄」的原则。「买保险是为了保人,不是保钱。先保够,再保值。」她进一步说明,年轻家庭的第一保单或许首选是「定期寿险」(term life),保费低、保额高,可有效涵盖家庭责任,性价比最高。当经济条件许可,再思考纳入终身寿险,兼具储蓄与传承功能。
她曾遇到一位产产丰厚的客户对她说,「我不要人寿保险,我只想要可以存钱、免税、安全,灵活调用,简单容易传承赠与的东西。」谷林丽笑回,「那你要的其实就是终身寿险。只是你还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她认为,这类观念错置的情况在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也突显了财务教育的重要性。
而在华人与老外理财文化差异方面,她也点出,「美国主流社会习惯用工具解决风险问题,华人则喜欢靠自己攒钱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导致华人家庭常忽略资产配置与制度使用,例如过度集中房产,流动性不足;偏好自行投资,错失退休帐户的税务优势;回避风险工具,保障严重不足。
她建议采取「中西合璧,攻守兼备」的策略,「守」是保留华人勤俭储蓄与家族互助的文化优势;「攻」则是学习主流家庭善用制度、合理分散资产结构。她特别提到一项操作指标,「家庭拥有的房地产市值不应超过总资产的六成。」因为一旦房市下修或急需用钱,才不至于资金周转困难。
总结来说,谷林丽强调,「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的工具。理财是为了让你的人生更有弹性,而不是被产品牵著走。」她鼓励民众拥有开放思维,勇于学习专业知识、善用专业团队,不仅能保障当下,更能为家庭未来创造更大选择权。
纽约人寿唐人街分公司总经理谷林丽提醒:「理财不是选择产品,而是设计人生。愈早规画,您对未来的选择权就愈大。」(图/123RF)
3.不同年龄有不同规画
「理财的过程,就像盖房,要先有稳固地基,再建屋体与屋顶。」谷林丽以此作为开场,引导读者从不同年龄与生活阶段思考理财重点。
对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20-35岁) 来说,她建议优先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例如紧急预备金与基础寿险保障。「最基本的是term life,一年几十元保费就可以提供高额保障,是给家人、也是给自己的安心。」
同时,年轻人也应趁著身体健康、保费低廉的阶段,考虑终身寿险等长期储蓄工具,养成强制储蓄的习惯。她说,「很多人一个月花200元吃喝买快乐毫不手软,但却觉得存钱很困难,其实只要转换方式,这笔钱就是你未来的资产。」
对进入中年阶段 (40-60岁) 的家庭来说,则是资产累积与退休准备的关键时期。她建议这阶段要强化退休帐户的供款,如最大化 401(k) 与 IRA,并考虑年金产品(annuity)将部分资产转化为稳定的退休现金流。透过延税机制与保底收益,年金在高税率时期更具优势,也能稳定社安金的课税影响。此外,这阶段也应开始思考传承与税务安排,例如以终身寿险累积资产,搭配不可撤销人寿信托 (ILIT) 隔离遗产税负担。
谷林丽说,「退休不是财务结束,而是财务转型的开始。很多人以为退休就不理财了,其实这正是稳定现金流、分批提领资产的黄金时机。」
而进入60岁以上的长者阶段,则必须面对高龄照护与资产传承的现实课题。谷林丽强调,长期护理保险(LTCI)是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一环。「美国养老院一年的费用动辄十万元,居家照护也要六万以上,而且Medicare并不像很多理解的那样会包含长照服务。」她建议中产家庭 (资产50万至200万) 应优先配置长期护理保险,也可搭配附带LTC条款的寿险作为替代选项,以防高额照护费用侵蚀家庭资产。高资产族群则可评估是配置还是自留风险。低收入人群要提早五年规画Medicaid。。
对于许多台湾家庭常见的「回台用健保」期待,她也语重心长地提醒,「很多人说回台湾有健保,但忽略了健保虽有,但涵盖的主要是基础医疗和短期照护,长期照护、人力协助仍需额外自费,而且大多数人子女、资产、生活重心都在美国,真正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谁能在身边?这不是一张健保卡能解决的问题。」她强调,即使选择长照不一定是「刚需」,也应预作准备、量力而行。
她提醒,真正有效的财务策略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零碎操作,而是一套结构性思维下的整合设计,才能让家庭每个阶段都有稳固的财务支撑与选择空间。
「理财不是选择产品,而是设计人生。愈早规画,您对未来的选择权就愈大。」谷林丽说,这些话她不只讲给客户听,也讲给自己的团队、孩子与自己。理财,是一场跨越时间的选择权工程,每一分提早布局的心思,都是为未来的自己争取空间与主导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