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设计意见征集 华埠加开交流会
为收集曼哈顿华埠牌楼(Gateway)建设的设计意见,市经济发展局(EDC)8日在刘国梁广场(Kimlau Square)再度举办意见征集活动,与居民讨论牌楼外观、选址和象征意义等,但到场人数仍十分有限。
本次加开会议由领导「通达华埠」(Chinatown Connection)的市经济发展局,及其设计咨询服务提供方「Marvel Designs」公司组织。两周前,市府曾举办首场意见征集活动,但到场民众数量较少,且有反映指以华文交流的参与者偏少。
牌楼建设作为「通达华埠」子项目之一,华埠居民期望颇深,盼借此打造彰显华人文化与历史的社区地标,但仍须筹集250万元。去年,市长亚当斯(Eric Adams)在刘国梁广场与多位华埠民选官员宣布启动计划,并和州府共同出资将拨款总数提至5580万元。
在当天仅有几十人参与的征集活动中,有居民表示牌楼是「等待许久的」项目规画。多人相信,华埠作为最早形成的华人社区之一,亟需一座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标,不仅满足对历史传承的期待,也有助提升社区对外的吸引力。
根据市经济发展局公布的「设计概要」(Design Brief)草案,牌楼将建在重新设计的刘国梁广场,后者将被改造为标准的四向交叉口,拥有更多公共空间。有侨团代表说,希望牌楼立于广场中的柏路(Park Row)路口处,既能作为华埠连结下城其它区域的门户,也能与市政厅(City Hall)等相邻的历史建筑融为新的都市景观。
不过,市府已在1月决定维持柏路自九一一事件后的关闭状态,但市议员马泰(Chris Marte)和部分居民仍相信有重开可能,指「新市长将带来新气象」。
除作为华埠入口,牌楼还被寄望于改善交通、支持本地商业发展。草案指出,牌楼在中华文化中不仅用于画定边界,还能作为纪念重大事件的载体。
市经济发展机构预计,设计草案将在一个月内定稿,随后进入艺术家遴选的环节。除州府为本项目拨款250万元,当局预计社区需筹集等额资金,令总数提升至500万元。为收集曼哈顿华埠牌楼建设的设计意见,市经济发展局再举办意见征集活动。(记者刘梓祁╱摄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