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太自由?华女留学生惨剧背后的心灵困境
在同学的记忆里,Emily(庄孟寒)爱笑,爱跳舞,爱鲜明的色彩,爱说「It's Amazing」(太棒了),向往自由,不介意他人目光。然而她的生命永远停止在23岁— 2月4日晚,她被发现死于南加圣塔克拉利塔市(Santa Clarita)的公寓内,身上多处伤痕。嫌疑人是一名亚裔男,已于近日被捕,警方尚未公开更多细节。
Emily的不幸令人痛心,而她大胆「暴露」的社媒照片和复杂情感关系,却引起舆论的巨浪,一些人指责她因过于自由而迷失自我,一些人则看到她生命的鲜活以及深处的孤独。这不仅是一宗暴力案件,还投射出许多在美留学生精神世界的缩影— 在异乡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冲突中,如何能建构健康的自我并破茧而出。
●在文化夹缝间长大
案发后Emily曾经的室友夏夏在社媒发文,她笔下的Emily善良、热情,对「自由」执著。夏夏提到,Emily曾拒绝提供父母讯息作为紧急联系人,因为「不想生活被控制」;Emily表示在高中时期遭受压迫,「希望能在自由的世界做一些无拘无束的事」;Emily对身处的感情,持模棱两可态度,因为「不在乎」。在夏夏看来,Emily可能是在寻找「我正活著」的感受。
华埠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张一指出,18至25岁是个体发展中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正在探索和建构自我认同,包括他们的身分、价值观、情感关系等。许多青少年也会进入「过渡」状态,既没有完全脱离儿童时期的依赖,也尚未完全成为经济上独立且自我负责的成年人。这种「过渡期」可能使一些人陷入困惑,并导致在情感和生活中做出冒险尝试。
对在海外留学的青少年来说,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张一说,「许多中国留学生处在双重文化夹缝中。从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来到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这种文化冲突可能让他们在学术、情感、社交等各方面感到迷茫,还会加剧他们对身分认同的困惑。」尽管无法得知Emily的实际感受,从出国前的「乖乖女」形象到出国后的无拘无束,或许是她在文化碰撞中找寻自我的过程。
●原生家庭关系疏离
「当留学生离开家庭并进入陌生国度时,与家庭的关系会经历重新定义,」张一说,在美国从高中读到大学的小洁,曾见证一些物质条件很好的留学生,对家庭关系却较淡漠— 许多人父母离异、生意繁忙,没什么时间关心孩子。小洁就读的是一所天主教高中,亚裔面孔极少,她记忆中学校对待国际生的态度,充满无知与冷漠。
贺女士曾在美国西岸的高中担任辅导员多年,她接触过的许多高中生普遍面临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困境。她说,「这些学生在内心深处渴望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但由于地理距离和情感代沟,他们往往感到难以沟通,甚至对建立亲密关系产生抗拒。」
在Emily出事后,有同校中国学生表示,不敢把此事告诉父母,因为害怕父母觉得美国危险而督促其回国。根据张一的分享,家庭结构、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期望,都会在无形中塑造孩子的情感世界,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甚至无形中变成情感控制。「许多留学生在离开家乡后,会经历情感上的空白期。他们不再能依赖父母的庇护,也未能建立起新的情感支持系统。」
●身处孤岛 也要寻找希望
除了与家人的远隔重洋,留学生还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贺女士还在一所管理严格的宗教高中从业时,曾遇见一位来自中国的未成年女生A,因与成年男子发生恋爱关系,涉及法定强奸罪(statutory rape),因此引起学校重视。贺女士回忆,事发后A对她的寄宿家庭、学校以及父母都是抗拒态度,「她给人一种不信任全世界的感觉。」
贺女士随后了解到,A与父母本身联系就不多,加之母亲较严厉,让A更不愿沟通。此外,学校也是规矩大于人情,无法给到A有力支持,最终因怕惹官司而开除A。贺女士说,「确实,在这种情形下,她能信任谁呢?」据悉,在A被开除后,父母的解决方案是又找了家留学中介,给了一笔钱,仿佛就此抚平一切伤害。
张一和贺女士都表示,留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来自学业压力、语言障碍和社交隔阂,更多的是家庭背景、文化冲突以及孤独感带来的困扰。一些人将Emily的不幸潦草归结为「过度自由」,却忽视她可能承受的压力、孤独与文化冲突。
Emily的生命永远停止在23岁,案件嫌疑人是一名亚裔男性,已于近日被逮捕。(洛杉矶县警局提供)留学生在双重文化夹缝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身分,是必须经历的过程。(Pixabay)在加州艺术学院的一个角落,大家用不同方式缅怀Emily的离去。(记者刘子为/摄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