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推分级医疗9年 下转率仍低 医学中心病人不减反增

台湾于2017年起推动分级医疗,迄今9年医学中心看诊率却不降反升,且下转病人偏低,2024年3644多万人次至医学中心看诊,但下转患者仅9万多人,比率仅千分之2.5。医界、专家均表示,欲落实分级医疗,须从调整健保支付标准、提升基层诊所信心、完善就医指引,并搭配24小时就诊咨询专线等著手。

台推分级医疗9年 下转率仍低 医学中心病人不减反增

2017年民众总就医次数为2亿9556万,基层诊所就医占比为64.3%、区域医院15%、医学中心10.65%、地区医院9.8%;2024年总就医次数达3亿886万,基层诊所占比则降至64.1%,区域医院降至14.1%,地区医院略升至10%,医学中心则增至11.8%,增幅达10.8%。

进一步分析就诊患者,医学中心理应收治急重症患者,但2024年下半年18.83%慢性病人至医学中心就医,较于2023年上半年17.9%,增幅却为5%。此外,43.47%的慢性病人至西医基层诊所就医,较于2023年上半年增加12%。区域、地区医院则呈现下降态势。

至于下转件数,去年共3644多万人次至医学中心就医,仅9万1874人下转,转至区域医院为百分18.14、转至地区医院52.9%、20.48%至基层诊所,其他医学中心8.49%。

「上转很踊跃,下转却很难看。」医改会董事长刘淑琼说,许多医学中心交通便利,加上民众较信赖医学中心,以致分级医疗虽很重要,却很难做到。建议卫福部全面了解医院,研拟配套,以鼓励医学中心下转病人。

社区医院协会理事长朱益宏表示,许多医学中心仍将轻症、慢性病患者视为重要收入,积极冲量,且不愿下转患者。建议健保降低医学中心门诊慢性病相关给付,医事司则应将降低门诊病人比率纳入医院评鉴,逐年检讨未达标者医院降级,以回归照顾急重症患者。

新光医院副院长洪子仁指出,分级医疗是不如预期,并非医学中心争取慢性病患,关键在于民众对于基层医疗的信心仍不够。健保开办30年,卫福部应思考提升基层诊所能力,建立民众对基层诊所信心,配合制度诱导分级医疗,但这非短期就可完成。

家庭医学医学会理事长黄振国则建议,白天时段至医院急诊就医者应增加部分负担,如检伤分类为一、二级急重症者,予以退费,另限制医学中心开设假日门诊及夜诊;针对需到医院急诊施打抗生素患者,研拟交由基层诊所医师接手,舒缓急诊壅塞。

「急诊壅塞、分级医疗陷入危机,但危机就是转机。」医疗改革基金会董事长刘淑琼说,就医指引应可搭配「大家医计划」,并设置24小时咨询专线,提供患者就医资讯,如果民众觉得家庭医师回答亲切,就会乐于加入家医照护群组,借此逐步扩大家医制度。

刘淑琼指出,卫福部拟定就医指引之前,须与医界达成共识,并让患者简单区分重症、轻症,才能做到「小病到小医院,大病到医学中心」。编写指引文字应浅显易懂,不要产生误解,如「痛」,就分为刺痛、闷痛、钝痛等,逐一说明清楚。

刘淑琼表示,该指引发布后,因无强制力,民众仍保有就医自由,毕竟每个人健康适能,或掌握自己健康程度等都不相同,若只靠指引来改变民众就医习惯,仍有许多关卡需要克服。

医劳盟理事长储宁玮呼吁,健保署在面对分级医疗课题时,应依法行政,彻底落实健保法第43条,「如不经转诊,于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医学中心门诊就医者,应分别负担其30%、40%及50%的定率收费」,或可采现行定额收费,但需逐年检讨订出规则,若仅研议就医指引,却不具强制力,落实分级医疗将是「缘木求鱼」。医学中心看诊率不降反增

avatar

知识小能手 管理员

发布了:12613篇内容
查阅文章

发布评论

验证码

QQ交谈

在线咨询:QQ交谈

工作时间:每天9:00 - 18:00
若无特殊,节假日休息

我的微信